 |
學校介紹 |
 |
碧波蕩漾的東湖之畔,風光秀美的南望山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坐落其中,占地面積130.98萬平方米。記載著上億年歷史的化石林,穿越南望山的地大隧道,展示著地球生命起源的博物館,錯落有致的教學實驗大樓,功能齊全的素質拓展基地,都是校園的獨特風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也是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在全國排名第一,成為我國地學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五十四年來,中國地質大學為國家培養全日制畢業生9萬余名,其中有25名畢業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嫦娥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就是其中之一,現任國際地科聯主席張宏仁先生也是我校校友。學校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遵照我校優秀校友的杰出代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辦出特色,辦出風格”的人才培養要求,弘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辦學理念,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愛國心和責任感強、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基礎理論強、管理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強”的“五強人才”育人模式。多年來學校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平均在90%以上,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學校招生工作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招”的宗旨,嚴格管理,成績顯著,2002年學校招生辦公室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招生先進集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學生2033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8人、碩士研究生2682人,在校本科學生16046、?茖W生788,留學生129人。長期以來,學校依托學科優勢,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從上世紀50年代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峽等地建立了6個教學實習基地,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那里得到了系統的專業訓練,地學界都親切地把我校周口店實習站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校體育健兒代表學校從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始,勇敢拼搏,連續四次榮獲“校長杯”,并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共取得70余塊金牌、40余塊銀牌、50余塊銅牌的好成績;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次洛、兩屆奧運會羽毛球混合雙打冠軍高崚、中國超級模特彭麗霞等為代表的體育和文藝明星,為國家和學校贏得極大的榮譽,充分展現了地大學子的獨特風采。中國地質大學現有各類實驗室75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3個,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尤其是趙鵬大院士于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2002年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名。2002年,“長江學者”吳信才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體開發的MAPGIS平臺軟件系統,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系統在科技部組織的MAPGIS平臺軟件系統測評中連續八年名列第一,2005年為神舟六號提供了最新的返回搜救系統,成功完成保駕護航的重任。我校作為唯一的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科學研究。學校堅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穩固的學術聯系,每年邀請眾多國外專家、學者及國內學術大師來校訪問、講學,緊跟科技時代的發展步伐。同時,學校每年都選派在校生前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圣彼得堡礦業大學、圣彼得堡化學藥學院,加拿大的約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英國的萊斯特大學和德國的哥廷根大學留學,為學生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和條件,加強專業的學習和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中國地質大學依托地學學科優勢,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大師、治國棟梁,造就了數以萬計的科技精英。這里是創造奇跡的搖籃,是永攀科技高峰的殿堂。踏實勤奮的地大人將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將中國地質大學建設成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奮斗目標而努力!
|
|
|